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龟鳖养殖春季甲鱼养殖的营养、温度、水质、防病管理技术

春季甲鱼养殖的营养、温度、水质、防病管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5-04-19 11:37:2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龟鳖养殖

春季来临,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抓好甲鱼养殖的“营养关、温差关、水质关、防病关”是甲鱼春季管理得的关键。

一、营养关

春季气温升高,甲鱼的生活力也随之增强,活动频繁,体能消耗随之增大。春季甲鱼的营养投喂管理,应以恢复、增强甲鱼体质,调理、改善甲鱼内脏机能为重点。所以应视情况及时投饵并适当增加投饵量,在饵料中多添加一些供能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微生物制剂。温棚池的甲鱼除适当增加投饵外,也要添加一些复合维生素、抗菌素、免疫剂、保肝利胆健胃的中草药等。露天池的甲鱼应及时投喂一些鱼、螺、动物肝等以诱食,当食欲旺盛时,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并添加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或抗菌素等。

二、温差关

在春季甲鱼的分级过塘时,也应该掌握气温和水温的变化,尤其是水温变化以不超过3℃为宜。温差过大,不论是原养池的甲鱼,还是分级过塘后的甲鱼,都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

“春无三日晴”,春季是天气多变的季节,不论是露天池的降水位提水温还是温棚池的升水位防高温和通风换气以及这些越冬池的换水排污,都应该了解天气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大排大灌。

三、水质关

“养鱼先养水”,“宽水养大鱼”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甲鱼养殖,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1、水体消毒。养殖水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定期、及时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控制甲鱼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春季甲鱼体质较弱,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药物为宜,如碘制剂,溴制剂等。

2、控制水色。水色直接反映着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种群和状态,甲鱼池的水色应保持在绿色状态,藻相平衡,水体才会稳定。

3、调节水质
(1)引起甲鱼发病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偏碱环境条件下不易生存,因此应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0之间,但生石灰的使用量不宜过大。
(2)适量放养一些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同样能有效净化水体。
(3)、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衍,另一方面可以分解水体中的废气、废物等,能有效地净化水体;另外,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泼洒微生物制剂,能很好地锁定,稳定水色。     

4、换水排污。露天越冬池和温棚越冬池在开春后气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适当换除部分底水并加注一些新水,对减少养殖池中的废物和有害菌总量有一定的作用。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应大力推行肥水培藻,为甲鱼下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使甲鱼能很快适应环境。“肥水下塘”即为此理。     

四、防病关     

春季是甲鱼疾病多发的季节,主要有感冒、腐皮穿孔综合症、真菌病、出血病等,所以应采取预防与治疗并重、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并举的原则。     

1、环境消毒。养殖池内外、水体、池底要定期消毒和改底,消毒药物如漂白粉,生石灰,碘制剂、溴制剂;改底药物如底净、福地安等。     

2、鱼体消毒。春季甲鱼分级过塘时应充分消毒,防止病菌带入新养池。常用药物有高锰酸钾、碘制剂、食盐等。     

3、调控水质。要水体消毒与水质调节相结合,使水色适宜,藻相平衡,水体稳定。     

4、放养合理。甲鱼分塘,放养密度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只有合理密度才有效益。放养密度过大,甲鱼相互撕咬、打斗的现象就会增加,疾病的易感机率就会加大,一旦发病,将会得不偿失。     

5、“五定” 投料。“五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人。甲鱼的投料量应准确,一般以八成饱,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投料过多,不但浪费饲料,而且因摄食时间过长饲料变质诱发疾病,同时还会增加甲鱼的内脏负荷,不但甲鱼长不快,反而会引发甲鱼疾病的发生。     

6、药物防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轻病重治、重病轻治”、“外消内服相结合”的原则,避免“无病不管,有病乱治”的现象。     

7、生态预防。应大力提倡在水体和饲料中使用微生物制剂,力求在水体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等以净化水体,同时投喂有效的中草药,此法不但经济,而且有效,同时也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趋势和绿色养殖要求。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甲鱼水体制剂春季消毒
黄鳝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防病工作 梅雨季节如何做好大闸蟹养殖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