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RHD 鲍育苗新技术的研究

RHD 鲍育苗新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24 08:29:55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鲍的养殖地区,往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曾发生过鲍的病害,而且病害发生时的漫延速度极快、为害程度严重。在中国,自80年代中期开展鲍的人工养殖以后,到90年代初便开始出现鲍的病害。危害严重时,大多数单位育苗和养成失败,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鲍的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有海洋化学、物理、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多年来鲍的人工育苗中所使用的亲鲍,多采自本地的养殖海区,连续地近缘交配使鲍的种质发生了退化,造成鲍的生长速度迟缓、抗逆性衰退等生物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为从根本上制止鲍的疾病的发生,也应从鲍的种质改良方面入手进行试验和研究。
    另外,在鲍的人工育苗工艺中,一直采用的短期性底栖硅藻饵料培育的技术也须进一步改革。利用转板的方式,使稚鲍摄食底栖硅藻的时间得以延长。从而促进稚鲍的生长,当年应该能育出大规格的优质苗种。
    1997年为解决鲍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并提高鲍的生长速度,我们采用了盘鲍与皱纹盘鲍的杂交和稚鲍培育期间的转板技术。这项技术的运用,使稚鲍的抗逆性得到了明显地增强,大大提高了稚鲍的成活率,使单位面积的出苗量达到了5000个/m2。同时也使生长速度得到了提高,当年育出稚鲍的平均壳长在1.5cm以上的占总数的70%。运用这一技术进行了育苗工艺的改革,并将新工艺命名为“RHD”。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育苗池:规格为长8m×宽0.85m×深0.6m,池数738个,总面积5018m2。
    透明波纹板:规格为40cm×33cm。用量为80片/m2,共用40万片左右。
    供水、供气能力:供水能力为1740m3/h。供气能力为65m3/h。
    亲鲍:采自日本的盘鲍(Haliotis discus Reeve)270个;采自中国大连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980个。
2.方法
    亲鲍的饲育:于1996年12月开始进行亲鲍的促熟饲育,饲育水温20℃,饵料为新鲜的海带(Lamina japanica Aresch)或裙带(Undaria pinntifida (Harv).Sur.)。饲育到4月20日,有效积累温度达到1100℃·日;皱纹盘鲍是从2月1日开始进行亲鲍的促熟饲育,到4月20日有效积累温度达到800℃·日。
    底栖硅藻的培养:其种类主要是Navicla sp.、Amphora sp.、Cocconeis sp.。供采苗用的底栖硅藻是从3月1日开始培养;供转板培育用的底栖硅藻是从4月10日开始培养。培养期间每天补充1次营养盐,营养盐的施用量为N∶P∶Si∶Fe=10∶1∶1∶0.1ppm。两批培养的底栖硅藻各经40天的繁殖即供育苗使用。
    人工催产和孵化:4月20日开始,共分6次进行诱导和刺激。授精时分两种形式交配:
    “97.1”: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与盘鲍(Haliotis discus Reeve)的杂交:
    “97.2”: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自交。
    经孵化后共得下池采苗用幼体1.1亿个。
    采苗:6次采苗共用育苗池738个,面积约5000m2。其中400个育苗池供97.1组采苗;其余部分供97.2组采苗。
    转板培育:在幼体附着后40天左右,将稚鲍用剥离的方法转移到新的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上继续培育,并同时进行了非转板培育的对照。
    试验观察:不同积温条件下各种亲鲍催产的结果;各组的受精率;生长速度的比较;死亡率的比较;最终的生产结果。
二、结果
1.不同积温条件下产卵的结果
    将不同积温条件下产卵的结果,归纳为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成鲍在不同的积温条件下,其产卵情况是有所不同的。皱纹盘鲍积温在750℃·日左右,产卵情况就基本正常。而盘鲍要求的积温高些,在1100℃·日以上才可进行催产。
    另外,从人工催产的实际结果来看,皱纹盘鲍利用以往的诱导方法,亲鲍精、卵的排放过程基本正常。而盘鲍则略有差异,其刺激阈值要高于前者。各项刺激阈值见表2。
2.各组的受精率
    在孵化试验中发现,97.1组在受精率和孵化率上,都稍低一些。其受精率在85%左右,而97.2组则在90%以上;但是,随着盘鲍促熟积温的升高,杂交时的受精率及其后的孵化率也随之提高。
3.生长速度的比较
    在采苗50天后,对97.1组稚鲍在转板培育与不转板培育方式下的生长速度进行对比试验,方法是各取2池,分别记为1#、2#、3#、4#。其中1#、2#组为未经转板培育的稚鲍;3#、4#组为经转板培育的稚鲍。试验起始的平均壳长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组稚鲍在摄食完第1张硅藻板时壳长相差无几。其后1#、2#组的稚鲍即开始利用人工配合饵料培育;而3#、4#组则经转板后继续摄食底栖硅藻。再经30天的培育,对各池稚鲍的壳长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如表4。
    表4的结果说明,这阶段不同的培育方法,稚鲍的生长速度相差很大。转板培育的稚鲍壳长远远大于未转板的稚鲍。采苗后100天时各组增长情况的测定结果如表5。
    从表5的结果看,经转板培育的稚鲍,其壳长的增长总是大于未经转板培育的稚鲍。4.稚鲍死亡率的比较在全年的培育中,97.1组稚鲍的死亡率一直很低,显示出了优良的性状;而97.2组稚鲍的死亡率仍较高。二组稚鲍7月10日~8月30日之间日死亡率的比较如下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97.2组的日死亡率高出97.1组很多。7、8两个月里97.2组的总死亡率为36%;而97.1组的总死亡率仅为3.7%。
    由于笔者主持的大连市水产研究所采用了RHD新工艺和大面积地使用了改良的种鲍,使1997年的育苗生产获得了大丰收,到9月中旬存苗量达到了2500万的可喜数字。由于生产工艺及使用价值的原因,在9月底将壳长不足7mm的小型苗种弃掉,至此库存苗种的情况如表7。
    按9月底库存苗量计算,利用RHD新工艺育苗的面积共5000m2。单位面积的出苗量为5000个/m2。在如此高的单产情况下,育出这样多的大规格苗种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到11月14日,壳长1.5cm以上的稚鲍达1650万,占70%;壳长1.0~1.4cm为650万,占28%;1cm以下的仅为2%。由于这些苗种的优良特性,在经过第一个冬季的越冬饲育后,翌年7月份进入养成饲育,又经一年的饲育最大长到壳长7cm。其生长速度与老工艺育出的未经杂交的种类相比,增加了30%。
三、讨论
1.杂交
    在盘鲍与皱纹盘鲍的杂交过程中发现:催产时盘鲍的刺激阈值高于皱纹盘鲍,采苗时杂交的幼体附板率略低于皱纹盘鲍自交幼体的附板率。除此而外在卵的受精、幼体的孵化过程中,未见异常现象。在其后的培育过程中稚鲍的抗逆性很强,成活率高达80%以上,而且生长发育速度也高出30%。实验证明,盘鲍与皱纹盘鲍的杂交是完全可以的,并且杂交的优势显著,有效地制止了目前的育苗过程中所发生的病害,从而大大提高了苗种的质量和产量。
2.转板
    通过转板培育有效地延长了稚鲍摄食底栖硅藻的时间,使剥离时稚鲍的个体壳长达6~7mm,从而提高了对人工配合饵料培育的适应性,可以有效地提高稚鲍的成活率。另外,转板培育也起到了有效控制培育密度的作用。以过去的旧工艺进行采苗和培育,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采集密度的均匀性,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难免出现局部密度过大的现象,而这部分稚鲍是很难长到理想规格的。而经过转板的稚鲍由于转板时有明确的、严格的密度要求,也很容易掌握,所以使培育密度适宜、均匀,从而促进了稚鲍的生长。
3.关于幼体采集率
    在进行杂交的过程中,也发现杂交的幼体在采苗时的附板率略低于皱纹盘鲍自交的现象,这是与以往采苗时的不同之处。这一现象虽然对整个育苗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在今后的实验中还是应引起重视,查清原因予以解决。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培育皱纹育苗速度生长
夏季鱼塘养殖管理须注意“四个方面”问题 黄鳝生态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