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的技术要点

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的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16-02-21 07:47:04编辑:水产百科归类:养殖技术

一、发生鱼病的原因

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指下面三项:   

(一)自然条件因素引起   

1 水温的变化: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水温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也有一定的要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 水质的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水源、底质及气候的变化。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旺盛时,一方面需要吸收水中大量氧气而氧化,同时还会放出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聚集一定数量后,水质便会变成不良,不利于鱼的生长,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高了发病率。而且鱼对水体PH值也有一个适应范围,以7-8.5为适宜,如果PH值低于4.5或高于9.5,就会引起鱼类发生不良或死亡。   
3 溶解氧的变化:水中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过低鱼就会浮头、泛池缺氧而死,过高又会引起幼鱼患气泡病。正常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低于1毫克/升。 
  
(二)人为操作因素引起  
 
1 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比例不合理。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下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导致产生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和抵抗力减弱,为流行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饲养管理不当。投饵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3 操作不当。如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掉鳞、断翅、受伤,体表溃烂而易感染水霉菌。  

(三)生物因素引起 
  
一般多数鱼病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感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另外还有一些鱼的敌害生物,象水鸟、水鼠、水蛇、凶猛鱼类、水生昆虫、青泥苔等。
  
致鱼发病的内因:主要指鱼体本身的抗病力,如一个池塘有的鱼发病,有的不发病,有的病互相传染(暴发性出血病),有的不传染(打印病),就是由鱼体本身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二、鱼病的种类   

按照感染方式将鱼病分为三大类:
   
(一)传染性鱼病   
1 病毒性鱼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甲鱼鳃腺炎病、甲鱼出血病。   
2 细菌性鱼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白皮、赤皮、打印、竖鳞等病。   
3 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鳃霉病。
   
(二)侵袭性鱼病(由寄生虫引起)   
1 原虫病,包括碘泡虫,车轮虫,小瓜虫,纤毛虫等。   
2 蠕虫病,包括脂环虫,毛细线虫,绦虫,水蛭等。   
3 甲壳动物,包括中华鳋,锚头鳋,鲺等。   
4 软体动物,包括勾介幼虫等。   

(三)其他因素引起的鱼病
        
三 怎样诊断鱼病 
  
一是看体型是否正常;二是看体表症状,有无虫叮,是否充血、出血、肿胀、粘液增多及是否烂鳃,长毛等;三是看鱼的吃食活动情况:如果摄食量减少或跳动不安,表明可能已经患病。 
  
具体诊断方法:先目检,就是直接观察鱼的体表,内脏等,再进行镜检,用显微镜检查粘液、血、鳃丝、内脏等检查的对象要新鲜,最好活体,先头后尾,先表后里。   

四 怎样预防鱼病 
  
(一)从外在方面预防,也就是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 彻底清塘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清塘,有如下几种好处:   
①能杀死残留在池中的敌害,如野杂鱼、蛙、水生昆虫等。   
②可杀灭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及孢子。   
③石灰中的钙可使池水变肥。   
④能改善池底通气条件,加速池底有机质分解。   
⑤可以在水中形成碳酸钙,保持水中PH值稳定,始终呈微碱性,有利于鱼类生长。有条件的鱼场可将池水排干,经过冰冻、日晒使土壤中表层疏松,改善通气条件,加速土中有机质转化为营养盐类。   
2 鱼体消毒。对刚下塘的鱼苗、鱼种或成鱼进行苗种消毒,方法:   
①用食盐3%-4%,浸湿10-15分钟   
②用高锰酸钾10-20毫克/升,浸洗10分钟。   
③用硫酸铜加漂白粉10毫克/升,浸洗10-20分钟。   
浸洗方法可直接在池中放个网箱,把鱼苗放在箱中消毒,也可在盆或桶中消毒。   
3 水体消毒。对水体定期泼洒药物杀虫、消毒,预防鱼病发生。   
鱼病流行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流行高峰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6-9月高温季节,通过泼洒或投喂药物来有效的控制和消灭病原体,通常泼洒的药物主要有杀虫剂和消毒剂,这两类药物经常合用,但一定是要先杀虫,后消毒。   
4 食场消毒。及时捞出残饵,并定期在食场四周用药物消毒。   
5 饵料及工具消毒。水草类用6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粪肥则按每100千克加14克漂白粉消毒处理,配合料可按5%的比例混入土霉素后投喂。   
常用药物种类:   
①消毒杀菌剂   
②驱虫杀虫剂   
③抗微生物药   
④水质改良剂,增氧剂   
⑤营养保健药   
⑥疫苗等   
用药注意事项:   
①混用药物应现配现用   
②施药时间应先在晴天上午9点或下午5点左右   
③准确计算水体,水深大于2.5米时,应以2.5米计   
④要对症下药,严禁盲目施药   
⑤用药时可泼洒、喷雾,不可倾倒   
⑥有浮头或浮头刚过不能用药   
⑦从上风用药,先喂食后再投药  
 
(二)从内在方面预防   
主要是提高鱼体自身的抗病力   
1 就地繁育苗种,或使用当地苗种。即可增强适应性,又可避免从外地带入病源。   
2 合理密养、混养。科学确定单位面积放养量,及各种品种的搭配比例。   
3 提早放养,提早开食。使养殖鱼类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4 合理投饵、施肥。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发育阶段,活动情况以及季节、天气、水质、水温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   
5加强管理。勤巡塘,了解池水的变化,掌握鱼类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五 几种常见鱼病的治疗   

1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鱼病,一般易发生在6-9月,水温25℃以上。症状:不吃食、离群独游、头部和身体发黑、鳃盖和鳍条出血、白鳃、肌肉发红、肠道点状充血无食、肛门红肿。治疗方法: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连泼2次,同时内服出血停,连续3-5天。   
2 打印病:是一种细菌病,夏秋季发生较多。症状:在腹鳍基部以后的躯干部出现圆形,或长形红斑,也有的在尾干部。病部位表皮腐烂,鳞片脱落,皮肤充血发炎,轮廓鲜明。严重时露出骨骼、内脏。此种病主要危害花鲢、白鲢。治疗方法: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连续两天,10天后再用一次。   
3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鱼病,主要发生在春季。症状:鱼体病变部位长出毛絮状菌丝,呈白色棉毛状,俗称“长毛病”,“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鱼体受刺激后,一方面分泌大量粘液,呈现焦躁不安,出现与其它固体物摩擦的现象,最后病鱼负担过重食欲减退,瘦弱而死。治疗方法:可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 暴发性细菌出血病:是一种细菌病,是目前造成损失最大的鱼病之一。症状:患病初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眼睛充血;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腹腔积水,肝、脾、肾以及胆囊肿大,肠内无食,膨胀。防治方法:第一天用杀虫剂杀虫,后连续泼洒2次强氯精等消毒剂,同时内服出血停3-5天。   
5 锚头鳋病:症状:发病初期,病鱼烦燥不安,摄食减少。锚头鳋的头和一部分胸部钻入鱼体肌肉和鳞片下,其大部分胸部和腹部露在外面,虫体上又常附生一些累枝虫等,病鱼体表好象披着蓑衣,故有“蓑衣病”之称。虫体寄生部位组织发炎,有溢血性红斑。治疗方法:用氯氰菊脂全池泼洒,隔5-7天后再泼洒一次即可。   
6 细菌性烂鳃病:发病水温在15℃-35℃,症状:病鱼行动迟缓,体色发黑,鳃上粘液较多,鳃丝肿胀、腐烂、发白,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溃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水质越差,该病越易暴发流行,且常与肠炎病并发。治疗方法:用强氯精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连续两天,同时用出血停拌料投喂。

水产养殖网版权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本站不担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若发现企业、产品信息有误,请及时联系纠错。

主要消毒出血引起条件
草鱼养殖过程中发病死亡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龟苗咬尾现象见解